非全日制研究生網訊:身居上海的73歲電氣工程師朱伯明是一位特殊“醫生”,他的“病人”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這些“病人”中,年紀最 大 的 65歲,體積最小的只有拇指大。“病人”基本不會說話,有的掛急診很快就能治好,有的幾個月也出不了院。“現在娃娃一來,我一看,一接觸,就知道它是什么性格,它是什么樣的‘人’。”
朱伯明說的“娃娃”,就是被主人送過來的形形色色壞掉的舊娃娃玩偶,他的家被稱為“娃娃醫院”。
3 月 21日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朱伯明說:“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這一點,我在娃娃身上充分地 感受到了。”
朱伯明的日常相當有腔調,他修補的不僅僅是娃娃,還有很多人的心靈。
修復的第一個娃娃是兒子的小熊
修復娃娃玩偶之前,朱伯明是一位電氣工程師。他從小心靈手巧,6歲時就花了幾毛錢材料費動手做了個礦石錄音機。12歲時,偷師裁剪員剪個衣服樣子,然后按照比例大小用報紙剪花樣,從短褲到書包,假領式衣服,再到西服,大衣、風衣等,一步步做下來。十五六歲時,可以根據人體的骨架組成來做衣服。
除了對人體骨架有所了解,他對動物骨架也頗有研究,這也為他現在做玩偶娃娃修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年輕時,朱伯明不僅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還發明了不少專利。上世紀90年代還自學電腦,掌握c語言等。
“我是2008年退休,2009年就開始修補娃娃了,每天要工作12個小時以上。”朱伯明修的第一個娃娃,是兒子的玩具小熊“明明”,那是他在20多年前花17塊錢給兒子買的。
“有一天兒子跟我講,我的明明呢?我想家里面就他一個兒子,怎么會有個明明呢?后來才知道,他給毛絨娃娃起了個名字叫明明。”這讓朱伯明意識到對于娃娃主人來說,娃娃就是他們的朋友、伙伴、家人。“他們把娃娃的形狀、樣子都記在腦子里,哪怕這個娃娃只是他四五歲時獲得的,但他把它完全固化在了記憶里,哪怕你只是改變了幾毫米的距離,娃娃主人也立馬能看出來。”
掃一眼娃娃就明了主人的心理
十幾年來與娃娃主人打交道的實踐經驗,讓朱伯明仿佛心理咨詢師。“娃娃主人的心理狀態,我基本上能夠掌握8分到9分。一般他們把娃娃的照片和視頻發過來,我會承諾修復到7成以上,那么實際上我有把握做到8成,但是我要留有點余力。實際上娃娃主人是完美主義,想要修復到9成,甚至于完全還原。”
朱伯明笑著分享了一個女孩的案例。“她最開始的要求很低,只要求恢復7成,發來的圖片娃娃已經很爛了。后來修了之后她覺得7成修得那么好就8成,然后8成那么好就9成一成成往上加。”后來女孩也覺得很不好意思,連連感謝朱伯明理解自己的任性。
被娃娃主人們盛贊“救命恩人”“偉大的拯救者”時,朱伯明總連連擺手:“講這樣的話蠻嚇人的,我一下子懵掉了。這也說明娃娃就是他們的寶貝,他們對娃娃傾注的感情非常深。”
12年里600個娃娃被“修舊如舊”
每個娃娃對它的主人來說,都是一份特殊的回憶,朱伯明一直堅持“修舊如舊”,努力把娃娃修得跟之前一模一樣。
為此,他經常騎著二八自行車穿梭在上海的舊貨市場和布料店,挨家挨戶去尋找與破舊娃娃最為相近的材料。回到家里一針一線地去修補,從娃娃的絨毛、頭發絲、眼神、嘴角的弧度……
在他手中,被修復如舊的娃娃,已經有600多個。
通常,朱伯明會通過圖片加視頻加語音加電話的方式與娃娃主人溝通,“需要很多個日夜才能夠把娃娃主人腦子里想念的舊物的那種狀態構造成一幅完整的圖畫。這是非常難的,沒有20年以上的技能,很難做出來。”
12年來,朱伯明修復的娃娃年齡越來越大,20歲的,30歲的,51歲,65歲的……每一個娃娃背后,都有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65歲的那個娃娃,是娃娃主人的孫女到我這里修娃娃,提到奶奶也有一個,讓我清洗,我不敢洗的。他們對我評價越高我越要擔心,所以現在就每個月修一兩只,既要保證身體質量,又要保證娃娃的修復水準,盡量修復到八成以上,超過娃娃主人的心理預期。”
聽帥小伙傾訴修復其破碎童年
每一個娃娃背后,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故事。“有的是生死感情,有的是幸福感情。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這一點我在娃娃身上充分地感受到了。比如有的三代都是富裕家庭出身的,修復娃娃就是為了尋找四五歲時的童年記憶,有的雖然是在垃圾桶撿的娃娃,卻陪伴了主人30年。也有單位統一發的娃娃,一陪也是四五年。世態炎涼在我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朱伯明給記者分享了一個娃娃主人的故事。
前不久,一個顏值、身材都堪比明星的年輕小伙子帶著娃娃來修。談心聊天過程中,朱伯明心疼不已。“這個小伙子是一邊彈吉他一邊講的,聽的人眼淚都掉下來了。”
原來,小伙子五歲時,曾經歷過一場“生死博弈”。
當年,他父親想要跟母親離婚,遭到拒絕的父親一時沖動就以他的生命做威脅。這個舉動給年幼的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創傷。可即便是這樣,小伙子依然想把父親早年間送給自己的玩偶娃娃修復好,“他想修復的是父親對他的愛吧。”朱伯明花了三個小時的時間來疏導小伙子的情緒,像一名心靈擺渡師一樣,撫慰著娃娃主人的心靈。“他是想通過娃娃找回五歲之前的那段幸福時光。”
朱伯明的朋友圈,也常會分享一些娃娃玩偶與主人之間的暖心故事。32歲的“疙瘩”熊,從小就是娃娃主人班級里的“團寵”,主人開心的時候它陪著開心,難過的時候抱著它求安慰。后來的歲月里,它陪著主人上中學、大學、出國留學,一直到現在。哪怕眼睛褪色,鼻子褪皮,嘴巴結構破損,全身掉毛,主人依然不離不棄。現在,“疙瘩”已經在朱伯明的手中“治愈”,再次陪伴主人一起前行。
另外一只熊19歲了,在娃娃主人分享給朱伯明的小作文里,它從主人還未出生時就陪伴左右。有多重要呢?它的主人如是寫道:“它知道我所有的故事。和媽媽吵架后是抱著它自我安慰的;考試崩了是抱著它自我療愈的;分手了是抱著它自我開解的;迷茫徘徊是抱著它尋求支持的。我許多許多的白日夢是抱著它做的。它包容了我的一切,陪伴了我到今的十九年悠悠歲月。”
29歲兔妹妹的主人,在父母離婚時被判給了爸爸,年幼的她因為非常想念媽媽,對兔妹妹的依戀也更加明顯。“每隔一段時間,她都會把兔妹妹給媽媽帶帶,要求媽媽每晚睡覺抱著它,那樣兔妹妹身上就會有媽媽的香味,感覺是媽媽在陪著她。不管去哪兒,她都帶著兔妹妹,不管開心還是難過都會跟娃娃說話。三年前,她的媽媽因為意外去世,這只兔子娃娃寄托了她對母親的思念和愛。”
讓朱伯明印象深刻的,還有一位從英國留學歸來的女孩,“在她6歲的時候,她的娃娃屁股后面被戳了一個洞,只有牙簽大小,不用放大鏡根本看不見,但她非常自責,覺得沒有保護好自己的娃娃。我修復好那個洞之后,她連連感謝我,說我把這個洞修復了,等于修復了她十幾年的愧疚感。”
也許,修復娃娃的費用足夠娃娃主人再買一百個娃娃,但對他們而言,這些娃娃是不可替代的。因為只有這個娃娃承載著他們所有的童年,那是回不去的歲月時光。有時候,遇到經濟困難的娃娃主人,朱伯明還會免費幫忙修理,酌情減免費用。“無論童年如何,大家都想還原童年。”
73歲的他為百歲老母煲湯做飯
現在,73歲的朱伯明依然眼疾手快,可以十分鐘拆卸一塊機械手表,57個零件完好無損,然后再清洗、組裝。“比芝麻粒還小的螺絲釘,我用手還能夾起來,我的眼睛也很好,這是老天爺對我的眷顧,說明老天爺還希望我的眼睛一直用下去為人民造福。”
朱伯明非常孝順,每天會花時間和妻子照顧自己的百歲老母親,為她煲湯做飯等。“我母親也是知識分子,大家閨秀,現在躺在床上不能自理,我們做兒女的當然要好好照顧她。”
讓他欣慰的是,不少娃娃主人都成了他的朋友,愿意跟他分享生活的點滴。
朱伯明希望自己可以傳遞給大家一種更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樂觀精神。他笑著說,“只要眼睛還能看得見,就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