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

排名:關注排名 81 開設: 非全日制  

簡介:物流工程是以物流系統為研究對象,研究物流系統的資源配置、物流運作過程的控制、經營和管理的工... [詳情]

開設院校:23

招生簡章:37

學費區間:2.3~15萬

廈門華廈學院學科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物流工程專業躋身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非全日制研究生網訊: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教育工作時強調:“要把師德師風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引導廣大教師繼承發揚老一輩教育工作者‘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誠之心、奉獻之心、仁愛之心投身教育事業。”習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講話點燃了華廈人對這種精神更好貫徹落實并發揚光大的激情。辦學28年來,廈門華廈學院董事會始終堅持創辦者所確立的“只作奉獻、不求回報”的辦學宗旨,董事會從未分取任何紅利,所有成員均不領受任何酬勞和補貼,經費收支盈余百分之百地再投入到辦學中去。這對學校發展不僅是一種資金和物質上的有力支持,同時也為教書育人者在操守和品格上的追求發揮了榜樣和示范作用。

  2020年8月,福建省委常委周聯清調研廈門華廈學院時指出:“學校始終堅持非營利性公益辦學模式,為民辦教育事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將黨建與育人工作相融合,促進黨建工作有成效、有特色、有亮點;積極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區域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持續提升辦學水平并辦出鮮明特色;堅定走應用型人才培養道路,辦學定位準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國家培養大量優質的應用型人才,值得在全省推廣學習。”

  廈門華廈學院作為改革開放后廈門市首家民辦高校,28年來堅持“立足地方、定位應用、緊貼產業”,為廈門發展培養了逾3萬名應用型人才。

  2020年,謝增鴻教授任校長。這位“國家百千萬知識產權人才工程”百名高層次人才入選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得者、福建省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具有深厚的學術根基和國內重點大學的教育教學管理經驗,上任后提出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在穩定發展格局下持續深化新工科、新文科建設,全面探索和加強數字素養教育,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今年,廈門華廈學院的學科專業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物流工程專業成功躋身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以強勁的姿態積極參與國家“雙萬計劃”建設。據了解,在教育部“雙萬計劃”兩年(2019年、2020年)評審中,我省的37所公辦、民辦本科高校中有18所高校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占比為49%;16所民辦本科高校(含獨立學院)中有5所高校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占比為31%。

  此外,廈門華廈學院還是我市第一所且唯一一所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的民辦本科高校。

  立足區域戰略布局學科專業、培養服務地方發展的專業人才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培養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多年來,華廈學院不忘建校初心,構筑了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學科專業群。一是瞄準信息技術產業和數字經濟發展機遇,重點打造通信工程、物聯網工程、機器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新興交叉學科專業群;二是服務民生健康領域,建設食品質量與安全、環境科學與工程、制藥工程、康復治療學、醫學檢驗技術等優勢學科專業群;三是契合福建自貿試驗區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城市建設等需要,建設物流工程、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金融學等協同發展的商務管理類專業群;四是緊密對接文化創意產業,建設數字媒體與藝術、網絡與新媒體、藝術教育、音樂學等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人文藝術類專業群。

  隨著國家提出加快“雙一流”建設,學校在原有的優勢專業基礎上積極打造一流本科專業。例如,物流工程專業建設成績斐然:2017年入選福建省本科高校服務產業特色專業,2018年榮獲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019年獲批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現代供應鏈研究中心”,2020年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以平臺帶動教科研項目落地,華廈學院獲教育部產學協同育人項目2項、福建省本科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重大項目1項、省部級以上教學改革項目20余項;專業帶頭人入選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主編的《供應鏈管理實務》獲評“福建省本科特色優秀教材”;校企聯合研發的《華廈企業采購決策支持系統》等獲批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延伸開發軟件成為2020年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主辦的“全國第一屆供應鏈大賽”及中國物流生產力促進中心主辦的“全國首屆采購模擬大賽”的競賽軟件。

  該校以新工科為引領,管理、經濟、人文、藝術等齊頭并進的學科專業體系已基本形成,本科專業27個,建設成果顯著:已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個、福建省本科高校示范性應用型專業群1個、福建省高等學校應用型學科培育項目2個、福建省服務產業特色專業2個、福建省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專業5個、福建省新工科研究與實踐改革項目2項、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個等。

  學科專業建設的關鍵在于人才。為此,華廈學院大力引進高端人才,通過發放人才安家費、推行企業年金計劃、出臺教科研突出貢獻獎勵等,組建高質量的教科研團隊。學校現有多名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863項目主題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福建省“雙百計劃”人才、福建省“閩江學者”等,并建有一個完備的優秀兼職師資庫,其中不乏具有豐富經驗的企業高管和技術骨干、各學科專業領域的頂尖專家學者等。近年來,學校科研團隊建設水平不斷提升,由青年博士教師帶領的科研團隊于2019年、2020年連續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共2項),是省內唯一一所連續兩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民辦高校。此外,該校教師獲省本科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和二等獎,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和三等獎,省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二、三等獎等成果。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培養支撐企業產業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其中,人才培養質量是重要組成因素。要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必須深化產教融合,積極與企業共謀育才之道。據了解,華廈學院已與中興、華為、中軟國際、中國平安等200多家知名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平均每個專業約有10家企業參與建設,共同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應用型人才,這也是學校能夠連續數年畢業生就業率保持98%以上的重要原因。

  以通信工程專業(省級一流本科專業)為例,華廈學院依托“教育部-中興通訊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引入中興公司等企業的工程師長期駐扎校內,他們不僅參與制定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大綱等,還負責專業實踐教學,其中一半課程在校內實訓基地完成,另一半課程在合作企業以頂崗實習方式完成。這就是“3+1”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即本科學習前三年在學校完成,最后一年在企業完成。企業自始至終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每個環節都滲透著產教融合,最終實現校企無縫銜接、聯手打造“貨真價實”的應用型人才。對學生而言,這樣“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不僅能快速提高專業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深入了解企業生產運營過程,幫助自己就業后能立即適應并投入工作,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獲福建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與此同時,華廈學院還積極與政府、企業合作共建高質量的教科研平臺,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重要支撐。目前已獲批國家級產教融合平臺3個(教育部-中興通訊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項目、教育部首批數據中國“百校工程”建設院校、教育部產教融合促進計劃項目),其中,教育部-中興通訊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項目獲評教育部示范性基地;獲批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基地項目17個;與地方政府共建10多個應用科研平臺(如福建省科技廳依托學校設立“福建省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檢測試劑與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依托上述平臺,學校累計承擔科研項目300余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0余項(含國家科技部星火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計劃子課題等);擁有專利和軟件著作權640多項;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報告200多份。

  華廈學院不僅重視人才培養,還注重依托優勢專業資源,充分發揮引進的高端人才作用,積極服務企業和社會民生。例如,學校與市科技局共建“廈門市食品藥品安全重點實驗室”,現任校長謝增鴻教授曾出任首席科學家助力廈門銀祥集團成為福建省首獲“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企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省級服務產業特色專業)師生團隊為銀祥集團提供瘦肉精檢測技術服務,確保民眾吃到“放心肉”;依托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學校與市科技局共建的“廈門市環境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擔了廈門市空氣質量網格實測項目,即檢測環境空氣污染物,為廈門各建成區的空氣自動監測子站優化布點提供依據等。

  推進教學信息化改革和數字素養教育、培養適應數字化時代的技術人才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數字中國”,數字素養已成為21世紀人們工作和生活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為此,華廈學院一方面推進教學信息化改革,另一方面加強學生數字素養教育,培養適應新時代數字經濟發展的人才。

  華廈學院的信息化建設可以追溯到十年前,當時在蔡望懷創校名譽董事長的倡議下,學校全面加強信息化建設,打造算力建設及教學信息化資源存儲服務平臺,構建適應數字經濟發展需要的現代化教育資源。通過與北京超星集團共建“華廈-超星數字教學媒體制作基地”,引入超星爾雅網絡課程資源,為學校的MOOC(慕課)在線課程建設提供平臺和技術保障;打造教育部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學習工場(2020)”項目,打通線上線下教學資源,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互動的深度融合;完善校園網絡基礎平臺和新一代數據中心建設,為在線教育、數字化管理等提供高效的網絡支持,滿足全校在線教育的數據需求。

  目前,該校已獲評多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入選福建省高校在線教育聯盟跨校互選在線開放課程。有了堅實的信息化保障,學校著力推廣“翻轉課堂”,即學生在課前進行在線學習、然后帶著問題進課堂,老師則在線上(慕課)傳道授業、在線下(課堂)答疑解惑。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深受師生喜愛,而且教學效果良好,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間在線教學平穩運行。

  數字素養教育是華廈學院正在探索和推進的重點工作,目的不僅要提升學生的數字化實踐能力,增強自身競爭力,還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社會責任感,增強對信息的甄別評估能力和遵守信息社會道德規范的自覺性。學校通過搭建數字素養在線教育平臺,提供在線課程讓學生自主學習,使其掌握基本的數字素養技能;加強信息技術人員和專業教師的數字素養培訓,為實施數字素養教育提供師資保障;建立數字素養教學模式,在開設相關通識選修課基礎上,將數字素養教育嵌入各學科專業課程中,并通過項目導入方式,培養學生利用數字化技術處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增強學生創造創新創業能力、引入多方資源培養“三創”人才

  近年來,學校貫徹新發展理念,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創新創業能力,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為鼓勵和支持在校生創業,學校專門搭建學生創業實踐區,為其免費提供水、電、網絡和辦公設施,以及開放所有教學、實驗、圖書與信息資源;建立創業導師機制,為每個創業團隊安排一名導師,指導學生創業實踐;與北京觀韜中茂(廈門)律師事務所、北京彭麗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廈門迅千科技有限公司等簽訂協議,為學生創業團隊提供法律、知識產權、投融資等商事服務;引進中興、北京華晟、島津、斯坦道等企業共建“校企創業培育基地”,引入廈門市大學生創業促進會及廈門市聚合匯眾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五彩鹿(廈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合力打造“三創”人才培養基地。學生獲得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三創賽”挑戰賽全國總決賽二等獎;連續4年參加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共獲國際級獎項4個(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共獲國家級獎項6個、省級獎項46個,2020年度在國家級獲獎數和獲獎率等方面位居全省民辦本科院校、獨立學院之首。

  在華廈學院,60%以上學生參與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實踐項目;累計獲10余個省、市級創新創業大賽獎項,有20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獲國家級立項、100多個項目獲省級立項、1個項目被評為福建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優秀項目、5個項目獲集美區政府創業資助;去年,學校與三明市尤溪縣聯合鎮連云村開展對口幫扶,學生創業團隊“華廈優品”參與“聯合鎮梯田大米”扶農助創的公益直播,每場都有上萬人次在線觀看。

  華廈學院入選國家級星創天地,獲批省、市級眾創空間和省級產創融合教育示范基地,通過廈門市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累計扶持特色項目48個,其中41個項目成功孵化為企業。許多創業學生就是在校期間開始創建公司,并在校內孵化成功,例如,2016級校友方建敏在校內孵化成立廈門織火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成立第一年營業額就超過3000萬元,現已發展為行業中上游新興企業。

  人才培養的根本在于立德,華廈學院高度重視加強黨建和思政教育工作,堅持以德育為先,將立德樹人融入學校各項工作之中,努力做好培根鑄魂、啟智潤心。此外,學校還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藝術素養,學生藝術作品獲第九屆福建省高校藝術設計大賽工藝美術類金獎、海峽兩岸文博會之高校文創設計大賽銀獎等;參加國外藝術比賽,獲第17屆匈牙利布達佩斯之星國際藝術節金獎、倫敦藝術家大獎賽國際音樂比賽一等獎等。

  如今,國家進入全面高質量發展階段,教育領域亦是如此。作為民辦高校,華廈學院責無旁貸,將繼續緊跟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努力夯實應用型本科內涵建設,朝著“建設高質量應用技術大學和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目標砥礪奮進。

上一篇:山東科技大學物流工程系舉辦2018級碩士研究生網絡開題答辯

下一篇:創新打造智慧物流工程,順豐科技“深圳智慧物流大數據工程研究中心”入選扶持計劃

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推薦院校

更多

在線報名

錯誤提示
立即提交
提交成功彈窗